多式联运教学仿真模型是一种通过虚拟技术模拟多式联运全流程的教学工具,旨在让学生在沉浸式交互中掌握运输方式协同、资源调度、应急决策等核心能力。以下从技术实现、教学场景、典型案例和应用价值等方面展开分析:
三维场景构建与交互采用 3D 建模、动画渲染技术还原港口、铁路枢纽、公路网络等真实场景,支持学生通过鼠标拖拽、点击等操作完成运输方案设计。例如,中欧班列仿真项目中,学生可在可视化地图上选择港口、班列线路及公路支线,系统实时显示运输时间、成本等关键指标。部分模型还集成全景视图和自动讲解功能,帮助学生快速熟悉作业环境。
多目标优化与约束模拟嵌入时间 - 成本函数、路径规划算法,模拟现实中的资源约束(如运力、堆场容量)和随机事件(如自然灾害、口岸拥堵)。例如,铁水联运港口作业模型要求学生在泊位、岸桥、铁路装卸能力匹配的前提下,选择 “车船直取” 或 “堆场堆存” 模式,并应对设备故障等突发情况。
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系统提供运输数据(如运价、发车时间)和线路参数(如拥堵概率),学生需基于这些信息进行方案比选。例如,中欧班列项目中,学生可对比多家物流公司的报价和时效,组合出最优运输方案,并通过物流实时跟踪功能监控货物动态。
分布式仿真与互操作性采用高层体系结构(HLA)等技术集成不同运输方式的仿真模块,实现铁路、港口、公路子系统间的信息交互。例如,港口多式作业模型可将码头装卸、铁路调度、公路配送等环节联调,模拟集装箱在不同运输方式间的无缝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