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式联运动态仿真模型厂家

智慧城市沙盘 (1).jpg

多式联运动态仿真模型制作需围绕 “多运输方式协同联动” 核心,遵循 “需求定义→系统设计→分模块制作→集成调试→验证优化” 流程,重点解决不同运输子系统(铁路、公路、港口 / 机场、仓储)的动态衔接与数据同步问题。

一、前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此阶段需明确仿真目标与系统边界,为后续制作提供方向,是确保模型贴合实际应用的基础。

  1. 明确核心目标:确定模型用途,如教学培训(展示联运流程)、方案验证(优化转运效率)或应急演练(模拟拥堵 / 故障处理),不同目标决定精度与功能侧重点。

  2. 梳理联运场景:界定覆盖的运输方式,常见组合包括 “铁路 + 公路 + 港口”(陆海联运)、“公路 + 航空 + 仓储”(空陆联运),明确关键衔接节点(如集装箱堆场、货运站、装卸平台)。

  3. 制定技术标准

    • 统一模型比例:通常采用 1:50~1:100,平衡细节与空间,例如 1:87 比例(HO 轨距)适配铁路子系统,兼顾通用性与还原度。

    • 明确动态指标:如设备动作响应时间≤1s、转运衔接误差≤5mm、数据同步延迟≤200ms。

二、核心子系统建模与制作

多式联运模型由多个独立运输子系统构成,需按 “分模块制作、标准化接口” 原则,确保后续可集成联动。

1. 铁路运输子系统

  • 核心设备建模

    • 货运列车:采用 ABS 塑料 + 金属轴(黄铜材质,直径 2~3mm),车厢可搭载标准集装箱模型(20 英尺 / 40 英尺,按比例缩小),车轮与轨道配合间隙≤0.3mm。

    • 轨道与道岔:使用镀锌钢板(厚度 1.5mm)激光切割,轨距按比例匹配(如 1:87 对应 16.5mm HO 轨),道岔采用电磁驱动,切换响应时间≤0.5s。

  • 动态驱动:列车采用直流减速电机(电压 12V,转速 500~1000r/min),通过 PLC 控制车速(模拟 0~30km/h),配备光电传感器实现站点精准停车(定位误差≤2mm)。

2. 公路运输子系统

  • 核心设备建模

    • 货运卡车:主体为 ABS 注塑成型,驾驶室可开合,挂车可承载 1~2 个集装箱模型,车轮采用橡胶材质(直径 8~12mm),具备减震结构(弹簧直径 1mm)。

    • 公路路面:使用 PVC 板(厚度 5mm)雕刻车道线、停车区标识,表面喷涂耐磨漆(附着力等级≥4B),关键路口设置交通信号灯(LED 光源,红黄绿三色切换)。

  • 动态驱动:卡车采用微型舵机(扭矩 1.5kg・cm)控制转向,直流电机驱动行驶(速度 0~15km/h 模拟值),通过红外传感器识别路线,实现自动避障与装卸点停靠。

3. 港口 / 航空转运子系统

  • 核心设备建模

    • 港口龙门吊:主体为铝合金型材(截面 10mm×10mm),起重横梁采用步进电机驱动升降(行程 50~100mm,精度 ±0.2mm),夹具可模拟集装箱抓取 / 释放(夹持力≥5N)。

    • 机场货运传送带:使用不锈钢薄片(厚度 0.5mm)卷制,电机驱动传送带速度(0.5~1m/s 模拟值),表面设置防滑纹路(凸起高度 0.5mm)。

  • 动态驱动:龙门吊采用双电机协同(升降 + 平移),通过编码器实现位置闭环控制;传送带配备张力调节装置,避免运行中打滑。

4. 仓储与调度子系统

  • 核心设备建模

    • 立体货架:采用亚克力板(厚度 3mm)拼接,每层可存放 2~3 个集装箱模型,层高按比例设计(15~20mm)。

    • 堆垛机:机身用黄铜棒(直径 5mm)搭建,升降与平移均采用伺服电机(定位精度 ±0.1mm),配备光电开关检测货位是否空置。

  • 动态驱动:堆垛机与货架通过 RFID 标签匹配货位信息,调度系统自动分配存储位置,实现 “入库 - 存储 - 出库” 全流程自动化。

三、系统集成与联动控制

此阶段是将各子系统 “串联” 为整体,核心是解决设备动作协同与数据交互,实现多式联运的 “动态仿真”。

  1. 控制架构设计

    • 核心控制器:采用西门子 S7-1200 PLC(或 Arduino Mega 2560),通过 RS485 总线连接各子系统电机、传感器,支持 100 + 设备节点接入。

    • 人机交互:配备 7 英寸触摸屏(分辨率 800×480),可实时显示各子系统状态(如列车位置、龙门吊工作进度),支持手动 / 自动模式切换。

  2. 联动逻辑编程

    • 衔接流程控制:例如 “列车到站→光电传感器触发→龙门吊启动→抓取集装箱→转运至卡车→卡车驶离”,通过时序逻辑确保动作衔接无卡顿。

    • 异常处理:模拟设备故障(如龙门吊卡滞)、货流拥堵(如卡车排队),触发声光报警(蜂鸣器 + LED 灯),并自动切换备用路径(如启用备用堆垛机)。

  3. 数据同步与可视化

    • 数据采集:通过电流传感器(监测电机负载)、红外传感器(统计转运次数),实时采集运输效率数据(如集装箱转运量、平均衔接时间)。

    • 可视化输出:通过上位机软件(如 LabVIEW)生成动态报表(柱状图 / 折线图),或在模型场景中用 LED 灯带标注运输路线(如绿色表示正常,红色表示拥堵)。

四、表面处理与场景还原

通过细节优化提升模型真实感,同时确保耐用性,适配长期教学或展示需求。

  1. 材质与表面处理

    • 金属部件:如龙门吊钢架、列车车轮,采用镀锌或镀铬处理(厚度 0.02~0.05mm),防锈等级≥GB/T 10125-2021 中的 9 级。

    • 非金属部件:如路面、货架,采用喷塑工艺(涂层厚度 50~80μm),颜色与真实场景匹配(如铁路轨道为深灰色,公路路面为沥青黑)。

  2. 场景细节补充

    • 标识系统:在货运站、堆场粘贴比例化标识(如 “集装箱装卸区”“危险品存放区”),字体高度 2~3mm,清晰可辨。

    • 环境元素:添加微型绿化(仿真草皮)、路灯(LED 微型光源,间距 50mm)、围栏(ABS 细条,直径 1mm),还原真实联运枢纽环境。

五、调试与质量验证

通过多轮测试确保模型动态性能稳定,满足设计目标。

  1. 分模块调试

    • 单设备测试:例如单独运行龙门吊,验证升降 / 平移精度(重复定位误差≤0.3mm);测试卡车避障功能(响应距离≥50mm)。

    • 子系统联动:例如 “铁路 + 港口” 联动,测试集装箱从列车到龙门吊的转运成功率(≥99%)。

  2. 系统联调

    • 全流程测试:模拟完整联运流程(如 “工厂→公路→铁路→港口→海运”),连续运行 8 小时,记录设备故障率(≤1%)、数据同步准确率(≥99.5%)。

    • 用户验证:邀请目标用户(如学生、工程师)操作,收集反馈优化交互逻辑(如简化触摸屏操作步骤)。


展厅设计效果图,企业文化展厅
Copyright © 2023 北京华夏艺匠模型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ICP备:京ICP备17071736号-4
展开
  • 电话咨询

  • 010-60310012